5G 技術憑借其高速率、低時延、大容量的特性,為水利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提供了堅實保障。在水庫大壩監測場景中,部署在大壩各個關鍵部位的傳感器,如位移傳感器、滲流傳感器、應力傳感器等,會實時采集海量數據。這些數據包含大壩的位移變化、滲流情況、應力分布等關鍵信息,以往通過傳統網絡傳輸,可能會出現數據延遲、丟失等問題,影響監測的及時性和準確性。而 5G 網絡的應用,可實現這些數據毫秒級的傳輸速度,使監測中心能夠第一時間獲取大壩的實時狀態信息。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則以其高精度定位能力,在水庫大壩安全監測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北斗系統能夠為大壩監測點提供厘米級甚至毫米級的定位精度,通過對大壩不同部位的位移監測點進行持續定位,可精確掌握大壩在各種工況下的位移變化情況。無論是因水位升降、地質活動還是其他因素導致的細微位移,北斗系統都能及時捕捉,并將數據準確傳輸至監測平臺,為大壩的安全評估提供可靠依據。
實戰應用,守護江河安瀾
“5G + 北斗" 技術在實際水利工程中的應用已取得顯著成效。在廣東某大型水庫,基于 “5G + 北斗" 的監測系統自投入使用以來,成功保障了水庫的安全運行。2024 年汛期,該水庫遭遇特大暴雨,水位急劇上漲。監測系統通過北斗定位模塊實時監測到大壩部分區域出現微小位移變化,5G 網絡迅速將數據傳輸至監測中心。監測平臺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判斷出存在潛在安全風險,立即發出預警。管理人員接到預警后,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及時采取加固措施,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險情。
在另一中型水庫,5G + 北斗智能巡檢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往人工巡檢一次大壩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且存在巡檢盲區和安全隱患。而智能巡檢系統投入使用后,機器人每天定時對大壩進行巡檢,不僅能夠覆蓋大壩的各個角落,還能對裂縫寬度、滲漏流量等數據進行精準測量。通過 5G 網絡將數據實時傳輸至監測平臺,工作人員可隨時掌握大壩的運行狀態,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處理,有效保障了水庫大壩的安全。
展望未來,共繪智慧水利藍圖
隨著 “5G + 北斗" 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其在水利監測領域的應用前景將更加廣闊。未來,“5G + 北斗" 技術有望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一步深度融合,構建更加智能、高效的水利監測體系。通過物聯網技術,可實現對水利工程全要素的實時感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海量監測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預測水利工程的運行趨勢;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安全隱患的智能識別和自主決策,真正實現水利監測的智能化、自動化。
同時,“5G + 北斗" 技術的應用范圍也將不斷拓展,從水庫大壩監測逐步延伸到河道、灌區、水文站等水利工程的各個領域,為水利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力支撐。在 2025 深圳水利監測展上,眾多專家和企業代表紛紛表示,將繼續加大技術研發和創新力度,推動 “5G + 北斗" 技術在水利行業的廣泛應用,共同繪就智慧水利的美好藍圖,為守護江河安瀾、保障國家水安全貢獻科技力量。